“回家吧,我带你们回家。”龙文章眼中含泪,侧身对身后的兄弟们说出这句话时,时间已是2009年,《我的团长我的团》问世。十六载光阴流转,这部作品的魅力依旧不减,甚至吸引着更多观众的目光,“团迷”群体日益壮大,它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国产战争剧天花板”,豆瓣评分高达9.6。
近日,演员张译(剧中被称为“小太爷”)的回归,为这部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所在的安瑞影视已正式备案了《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续作《归向》,计划于今年12月开机。然而,当笔者读到这部“续作”的内容提要时,心中百感交集。与其说是“续作”,不如说它更像是对当年结局的一种“救赎”,一种对未能实现的“真结局”的补完。当年,导演康洪雷和编剧兰晓龙,或许是因为资金、拍摄周期或审查等现实压力,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协”,而如今,张译的回归,似乎承载着弥补那些遗憾的使命。
展开剩余88%《我的团长我的团》何以穿越时空,经久不衰?
故事的开端,总让人想起那位来自上海、一丝不苟地行着军礼的阿译。他倔强地试图用自己并不具备的魅力,在这残酷的战争中挣扎求生。阿译这个角色,在近期的短视频平台上意外地“翻红”了。一位名叫“叫小秋怎么了”的博主,无意间发布了模仿阿译的视频,迅速引爆了弹幕和评论区,大量的“团迷”涌入,使得这位博主在短短几十条视频后,成为了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网络红人。
这部剧的成功,在于它对每一个角色的精心刻画,几乎没有“工具人”。无论是郝兽医的善良质朴,阿译的迂腐却又带点可爱的坚持,还是不辣的痞气十足,每个配角都拥有完整的成长弧光。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方言、性格迥异的人物,共同构筑了一幅鲜活的中国远征军群像。湖南兵痞“不辣”的形象尤为鲜明,刚在长官面前信誓旦旦地说出“枪不离身”,转眼间就把枪当了换钱。而在冒牌团长龙文章的审判会上,他更是语出惊人:“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
《我的团长我的团》摒弃了许多战争剧常见的浪漫主义英雄叙事和“神剧”套路,选择了更为粗粝、真实,甚至压抑到令人窒息的方式来展现战争。它聚焦于一群衣衫褴褛、如同“炮灰”般的溃兵,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却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挣扎求生。电视剧细致地描绘了他们的恐惧、懦弱、自私,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们在绝境中迸发出的闪耀人性光辉和那种不屈的生命力。这种对“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使得剧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普通人。
剧中人物对于“胜利”的渴望,对于“活着回家”的执着,以及对于“事情本该有的样子”的坚持,这些情感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能够深深地触动当下的观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塑造敌人时,并非简单地脸谱化或矮化,而是客观地描绘了敌人的强大和优点。甚至还主动反思了国人的“问题”,将其归结为“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正因如此,《我的团长我的团》才得以经久不衰,从当初收视率惨淡、8.3分的起点,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蜕变为9.6分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导演康洪雷拍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刻骨铭心之痛
剧组于2008年3月9日在云南腾冲举行了开机仪式,然而,拍摄过程却充满了坎坷。4月8日,烟火师郭岩在演示改装后的烟火效果时,突发爆炸,不幸重伤身亡,给剧组蒙上了一层阴影。紧接着在4月20日,拍摄“南天门战役”的重头戏份时,搭建的廊桥突然坍塌,导致38名群众演员受伤,其中数人面临截肢的危险。在拍摄进度尚不足三分之一时,这两次意外就给剧组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据传,剧组为此赔偿了高达800万,而本剧的总投资仅为3000万。尽管如此,导演康洪雷依旧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坚持完成了拍摄。
经过约172个昼夜的艰苦拍摄,剧组终于杀青。全剧的分镜头数量高达8万个,这一惊人的数字远超一般电视剧的制作水准,足以证明其拍摄的复杂程度和精细程度。2009年3月5日,《我的团长我的团》首播,康洪雷在接受采访时,主动谈及了被删减的戏份。原本50集的剧本,他主动删减了5集(实际被删减了7集)。在谈及被删减的内容时,他似乎有意避重就轻,只提到“有一些爱情戏”。但他当时也坦言,拍这部剧最大的遗憾,在于未能拍摄的一部分内容。他尤其提到,“是断了腿的不辣和一个日本兵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在一个废弃的砖窑里生活,不辣白天讨饭养活自己和日本兵。”然而,受限于拍摄周期和经费,这个感人的故事最终未能搬上荧幕。
究竟有哪些内容被拍了又删?又有哪些是明知不能播而不得不放弃拍摄的?这或许才是“团迷”们最关心的,也可能是“小太爷”张译时隔多年仍执意要拍摄所谓“续集”的深层原因。
《归向》何以可能成为《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真结局”?
在此,我先为我的猜测做一个声明: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推测,最终的《归向》究竟会以何种面貌呈现,我们无从得知。
《我的团长我的团》原著小说中的结局,与电视剧的改编有着显著的差异。可以说,导演康洪雷和编剧兰晓龙在改编时,做出了主动的选择,当然,这也为不同的解读留下了空间。而近日备案的《归向》内容提要,似乎更贴近于小说所描绘的结局。
在电视剧中,东北兵迷龙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与上官戒慈以及他们的孩子一同离开,妻子也怀了他的骨肉。然而,在小说里,迷龙却杀了一个背景深厚的逃兵。事后,他受到了清算,从战争英雄沦为了阶下囚。为了避免他遭受侮辱,龙文章亲手将他枪毙。小说中,龙文章的结局也显得颇为憋屈。他不愿跟随北上内战,在授勋仪式上高喊“西进(抗日)吧!不要北上(内战)!”的口号,结果被军部高层视为“赤色分子”,最终以一颗“臭子儿”(即毒药)自尽。电视剧中,孟烦了接任龙文章成为团长,并在内战中被俘,他劝说昔日同袍的内容,在小说中也有体现。
然而,张译和他创立的公司,以及即将组建的新团队(笔者也衷心希望原班人马能够回归),他们真的能够拍出小说中那个更为残酷,也更具深意的结局吗?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在战场上只想“打一炮”的胖子克虏伯?龙文章超额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打了两炮”。最终,克虏伯追随龙文章,在自杀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还有我们的阿译,在小说中,他继承了龙文章的战术精髓,将那近乎于妖的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并成长为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团长。可惜的是,他也未能逃脱被卷入内战的命运。当孟烦了前来劝降时,他在《野花闲草逢春生》的歌声中,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饮弹自尽。
至于南天门一役后瘸了一条腿的不辣,他带着一个日本溃兵,一路乞讨着回到了湖南老家。
而那位踩着同胞尸体上位的虞啸卿,在晚年重返禅达,试图寻找故人,但孟烦了却避而不见,正如当年他的团长拒绝登上这位师长搭建的桥梁,宁愿游过河流,也绝不接受施舍。
这些小说中更为真实的结局,真的能够被拍摄并呈现出来吗?
后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走出了最有影响力的演员——张译。如今,他带着这份执念归来,似乎想要修改“结局”,弥补当年那些未能实现的遗憾。但是,当下的市场,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是否能够接受这个更为沉重、更为真实的“真结局”?这个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够给出最终的答案。"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